每次看到新機種發表,在密密麻麻的規格表當中,一定會有一項「自動對焦點」(AF Points)。
簡單的說,「可實際選擇」的對焦點數量越多,在拍攝上的便利度越高。
(有些廠牌與機種,會把「輔助」對焦點也寫出來,容易讓消費者誤以為在拍攝時有這麼多點可以作選擇與使用。)
那麼,對焦點的多寡,有什麼差呢?
道理很簡單,因為構圖上有個「三分法」(井字構圖法)以及「黃金比例」(Golden Ratio),除非是快速的抓拍,不然對於「主角」的安排,通常都不會放在畫面的正中央。此時,坐落於「井」字交會處,是否有自動對焦點可供選擇與使用,可就很重要嚕。
此時有人會說:「我先半按快門完成對焦,然後再平移相機重新構圖就好啦。」沒錯,這是方法之一,但對於十分接近拍攝主題的「近拍」、「商品照」、「美食照」、「人像特寫」而言,稍微的焦點偏移,就等同於失敗or不具水準的作品。
(技術層面的考量,日後再來討論。)
我們來看看本次的重點,Nikon D810、Nikon D750、Nikon D610三台不同級距DSLR的對焦點(範圍)分佈比較。
Nikon D810|51點自動對焦點
Nikon D750|51點自動對焦點
Nikon D610|39點自動對焦點(其分佈與Df、D600相同)
眼尖的人,應該馬上就會發現,「同樣是51點自動對焦點,怎麼D810的分佈位置比較廣,而D750的卻比較集中在中央區域!?」
(原廠的說明請看「本篇專訪」,簡言之是為了「縮小機身體積」所做出的決定。)
有沒有恍然大悟!原來這就是中高階機種與中低階機種的「隱藏」差異嚕…
(就像當初的D3與D700也同樣是51點自動對焦點,連CMOS感光元件也號稱是同一片,但是有實際比較過兩者的差異…就會明瞭差在哪裡囉。)
接著,我們來看看D610的對焦點分佈。什麼!怎麼幾乎都集中在中央區域!?沒錯,這就是一個令人很棘手的問題。
今天假設我們在國外旅遊,沒有時間去慢慢地逐一指定與選擇自動對焦點,通常就會把自動對焦模式切換成「自動選擇」(讓相機來挑選自動對焦點,運作的原理很單純,看哪個物體離你最近,相機就會選擇相同位置上面的對焦點),而不會是「單點」或是「手動選擇」。
聰明的你,應該馬上想到問題會出在哪了吧。當自動對焦點全都集中在中央區域,那就跟Canon之前被大家所罵臭頭的”萬年9點、11點自動對焦點”一樣。只要拍攝的「主題」不是在畫面正中央,往往相機就會對焦到「背景深處」,而導致主題模糊,背景卻是清晰的。(想一想,請路人幫忙拍照時,是不是常常會得到這種結果?)
[結論]
一分錢一分貨,除非是產品的世代輪替,專業機種、高階機種、中階機種、入門機種在性能上都會有一定的差異。就算在「規格表」上是以相同的文字來進行描述,但在本質上還是會有一些「隱形」的差異存在。
像DSLR這種動輒上萬元的機種,購買前,一定要清楚了解每一個環節,不要被文字遊戲給操弄了。要不然,等買了之後帶出去與朋友的(特別是中高階)機種比較才發現怎麼差那麼多,那時可就後悔莫及囉。
攝影阿甘 PhotoGump